往昔,满族所采的珍珠称为东珠,古时候也称“北珠”。洁白、晶莹、圆润,大的直径达半寸,小的如黄豆大小。是黑龙江、松花江、牡丹江水系中河蚌中一种名珠。渤海、辽金时,做为重要的商品与贡品,记载于史册。清代。乌拉打牲衙门内专设“珠轩”,专营采珠,成为皇家专用品。 <br>满族先民女真人的采珠方法很独特,每年农历四月至八月,成群结队,乘坐独木舟,来到河岔幽谷,潜入水中,捞取河蚌,采珠人一口气扎入水中,能捞上一、二十个河蚌,放入箩筐,然后换口气,再扎入深水捞取,等到满筐,上岸倾倒,烤火暖身,再入水中,岸上的妇女、儿童,把捞上的河蚌一一敲开,寻找珍珠,有时连敲几十个,上百个河蚌,都不得一颗珠。女真人得东珠后,放在鱼皮袋囊和桦皮盒里,做为交易的商品或纳贡的贡品。 <br>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之后,允许诸贝派出各自的阿哈(奴隶)到乌拉地方打牲,其中主要就是采捕东珠和挖参,所获之物,各归其主。天命八年,后金政权取消了分散打牲的旧制。改为集中采捕,所获物品,按“八分”分取。顺康年间,乌拉打牲衙门的管理制度,日臻完备,设立了三十三个珠轩,每个珠轩有打牲丁二十名至二十六名,设正副头目二名。至乾隆三十七年,珠轩增至六十五个,每珠轩岁征东珠十六颗,把满族的采珠业推到顶峰。这时采珠的礼俗也更加隆重。 <br>出发采珠时,珠轩达身着朝服,高居在有彩棚的轿船里,率领着一大串采珠威呼,装着粮肉,采珠器具,浩浩荡荡行进在松花江,辉发河等盛产珠蚌的江河中。遇到河口、高山、古树都要鸣锣,击鼓,摆香供,燃鞭炮。采珠船队到了采蚌的地方,先扎营盘,选好水场。船队停靠河边,搭锅立灶,焚香叩头、祭拜河神。采珠那天,江边点起大火堆,打牲丁全上了采珠船,不管天气多冷,都得赤身露体,半蹲跪在船上,盯着珠把式。珠把式站立船头,顺水直下,他根据水流和浪级,就能判断水下藏着什么蚌和蛤,如他发现了水下有蚌、蛤,立即把长杆往河底一插,船马上停住。打牲丁们胯下兜一块软皮,憋足一口气,按顺序一头扎进水里,潜到插杆地方摸捞蚌蛤,得手后跳出刺骨的河水,烤火喝酒,取取暖再下河捕捞。所得蚌蛤,全由珠把式手持尖刀,在船上当着珠轩达面开蚌取珠。珠先放在净水碗中,后集中放在吉林将军署印制的纸袋里。封固注明。由于清廷的过度采捕,东北的河蚌日趋减少。《永吉县志》载:“珠罕而难求,往往易数河得一蚌,聚蚌盈而不产一珠”。美丽的东珠凝聚着满族打牲丁的血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