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源>详情

满族猎俗

满族先民女真人有集体围猎之俗,“不论人之多寡,照依族寨而行。”各出箭一支,十人中立一总领,属九人而行,各照方面,不许错乱。金代的猛安谋克制,清代的八旗制由此发展而来。 <br>清代,满族民间狩猎仍袭古俗。一般打围是十余人至三十人左右,俗称“打小围”。猎时,先圈占一处围场,“无论人数多寡必分两翼由远而近,渐次逼近,名日合围,或日一合再合,所得禽兽必饷亲友。”(见《柳边纪略》)所得虎、豹、野猪、熊、獐、狐、鹿、兔、野鸡、雕羽等,其肉与族邻分食,其中黑狐、元狐、貂鼠、猞猁、狲、虎、豹、海獭、水獭、青鼠、黄鼠等皮张也用于互市贸易。 <br>狩猎曾是满族氏族生活中的大事,所以,生男孩悬弓于门外祈望他将成为一个好猎手,幼童刚懂事时,便吊膀练箭,而飒爽英姿的满族女子“执鞭也不亚于男子”。这种悠久的民族传统形成了许多奇特有趣的风俗和高超的猎技。 <br>选猎达(狩猎头领),原居在东海窝集部的满族常举行阖族盛大的神树祭。是时,他们用野牲野禽和鱼类作供品,在神树前,祭祀古老的天母、猎神、星辰等宇宙神祗后,便由族长和萨满摆起火阵,火阵有的像岭上飞舞的长蛇巨蟒,有的像卧虎、奔马,十分壮观。猎手们或骑马,或徒步,三五成群来穿火阵,其中有火中棒打驰兔,火阵缚鹿,火中射鸭,火中抓取石珠石盏、嘎拉哈(动物膝盖骨),以及马上的各种火技等等,谁过火阵次数最多,便被全族敬为巴图鲁(英雄),推当猎达。 <br>祭猎神 满族不少姓氏在隆重的萨满祭祀中,祭祀猎神穆林穆林罕,穆林穆林山是位于黑龙江北的一座高山,被萨哈连部的野人女真奉为神山。原来穆林穆林罕是位女神,名叫“奇莫尼妈妈”,奇莫尼,满语意为“乳房”,是位神力巨大的雪山女神,后来,演变成男性的猎神。在宁古塔一带满族猎户,受汉族放山人风俗的影响,也建“老爷府”祭山神。出猎前,在村头焚香叩拜山神,进山后,猎达要酒祭山神,捕获猎物后将第一鹿头或熊头祭供山神,行围结束,要祭过山神,再分配猎物。满族供祭的山神,一般不是指山东来的汉族老把头孙良,而是指老虎。相传,努尔哈赤的时候跟众人放山,老虎来了,轮到他当牺牲,老虎不但没吃掉他,反而把他领到一片通红的参地。因此,猎人敬虎为神,不到万不得已时不打老虎。在吉林抚松以及辽宁新宾、岫岩一带把山神视为努尔哈赤本人。 <br>敬林神 世居黑龙江的一些满族在祭山林时先给乌鸦扬酒撒米,因为乌鸦是看林子的格格,即林海女神,在满族史诗《乌布西奔妈妈》中讲:乌鸦是天神的亲随,在和恶魔的争战中,误吃黑草死去,变成了号啼的黑鸟,为人类黑夜报警。满族敬饲乌鸦蔚成风气,《吉林汇徵录》载:“满洲……祭院中杆,以猪肠及肺先置于杆领碗中,以祭乌鸦用。”清宫也有此俗。现今许多满族人家仍祭乌鸦。 <br>猎貂 满族先民挹娄人的貂皮曾闻名中原,被视为裘皮中的珍品。瓦尔喀部的满族人是捕貂的能手,其部曾被称为“贡貂部”,清代“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就有捕貂管事,貂皮是其重要贡品。 <br>貂有多种,在东北民间有白板、紫鞟、花板、油红、青豆、亮青、大黑、金膆、老乾等名目,其中毛长三寸的“千金白”为稀珍,紫貂为卜品。貂一般在天转冷时绒毛才能长得厚实,所以猎人有农历八九月后到山野,腊月或明春归来,可在雪地寻踪捕貂。单个猎貂者叫“貂溜子”。 <br>猎貂的方法有犬捕、网捕、弓捕、碓捕、铳捕等多种。 <br>捕熊。熊,满语称“勒付”,俗称“黑瞎子”,熊全身皆宝。熊掌是滋补珍品,熊脂食之不渴不饥,熊胆清火解毒,熊鼻可催胎,熊皮可作靰鞡、搭窝棚。其猎法有: <br>套网法。熊性情孤僻,多独来独往。到冬天,有的大熊、因肥壮而不畏风寒雪冻,坐坡过冬,活像一尊雪堆菩萨,故称“坐殴”。这时,猎人将其套上网具,等它醒来挣扎时,朝它下颔的一撮白毛处,用枪猛刺进去,可直达心窝,熊倒地即死。此外还有掏包法,专猎蹲仓冬眠的熊。 <br>猎鹿在万物争荣的春天,鹿到处找盐碱吃。猎人在鹿出没的豁口山路上洒上盐水,便埋伏在土坑里,等鹿来舔咸味时,伺机射杀。有的地方有碱场.猎手隐蔽在碱场道旁,鹿至射杀。俗称“蹲碱场”。 <br>打“红围”。到农历四五月是猎取鹿茸的“红围”季节,一般采用围猎。猎人分两翼,五步、七步一哨,放猎犬哄赶,人声呐喊,逼鹿群朝一个方向逃窜。猎手事先埋伏在鹿群逃来的隐蔽处,鹿至出击。此外还有哨鹿、窖鹿等捕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