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名。新疆的锡伯族有33500人(1990),聚居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伊犁河流域的霍城、巩留县。另外还有分散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以及前郭尔罗斯蒙古自治县等地的锡伯族人。 <br>锡伯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相传锡伯族曾有自己的文字,但久已失传。清代以后,锡伯族人民中通晓满语文、汉语文者渐多,尤其汉语文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得更为广泛。新疆的锡伯族中有人还兼通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1947年,锡伯族改革了原来使用的满文,形成了新的锡伯文字,并一直延用至今。 <br>锡伯是锡伯族人民的自称。在不同时期的汉文史籍中有室韦、矢比、西僰、西北、席百、席北等不同的译写。关于“锡伯”一词的含义,解释也各不相同,一说是“瑞兽”或“带钩”的意思,与锡伯族人民过去喜用兽形带钩有关;一说是地名,清代舆图中将海拉尔迤南的室韦山一带泛称“锡伯”,居住在这里的人民因地而得名。 <br>锡伯族人民认为自己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鲜卑是我国古代北方东胡族的一支,最初在今西拉木伦河和洮儿河之间的广大地区游牧。东汉至南北朝期间,鲜卑人大部西迁北匈奴故地,并在黄河流域建立过慕容、拓跋、宇文等部的政权,与汉族相互融合。少数没有西迁的鲜卑人仍然居住在绰尔河、嫩江、松花江一带,这部分鲜卑人很可能就是现代锡伯族的先民。明代以前,锡伯族先民的活动地区以伯都讷(今吉林省扶余县)为中心,东自吉林,西至呼伦贝尔,北起嫩江,南抵辽河的广大地区都有锡伯族人民繁衍生息。16世纪后期满洲贵族集团兴起,此后锡伯各部先后归附满族统治者,各地的锡伯族都被编入了蒙古八旗和满洲八旗。18世纪中叶,清政府平定了大、小和卓之乱,为了巩固、充实西北边疆,将东北的锡伯族和其它一些民族迁往新疆。被征调的锡伯族官兵有1016人,连同家属共2000多人,编为10个扎兰(队),原定戍期60年。1764年(清乾隆二十年)春天从盛京(今辽宁沈阳)出发,翌年九月到达新疆塔城一带,后来又移驻伊犁河南岸,并长期定居新疆。从此锡伯族分为东北、西北两支。 <br>古代锡伯族人民以渔猎为生。新疆的锡伯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解放前他们信仰多神,主要供奉的神祗有虫王、龙王、土地神、尔琴(痘神的使者),此外还有护佑家宅安全的“喜利妈妈”和保护牲畜的“海尔堪”。射箭是锡伯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不仅增强了锡伯人民的体质,而且为国家输送了许多优秀的射箭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