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谦自幼读过阮元《揅经室文 集》,其中《南北书派论》、《北碑 南帖论》曾给予他重要的影响。他学 书从颜真卿入手,并兼学《张猛龙》、 《贾思伯》、《郑文公》、《龙门造 像》等,尤推崇郑道昭诸碑。由于师 承北魏,故法度谨严,气息高古。其 行草书能熔魏碑、颜体于一炉,当时 有“魏七颜三”之称。他的楷书魄力 雄强,笔法跳跃,意态奇逸,精神飞 动。在篆隶方面,赵之谦受邓石如的 影响较多,用笔畅达,线条弯曲幅度 大,颇有姿态。他的隶书出于《刘 熊》、《武荣》、《封龙山》诸碑, 黑多白少,虚实相生,疏密有致。篆 刻也是赵之谦自负的一个方面。他初 摹浙派,后又力追皖派,并取法秦 汉,更从钱币、瓦当、封泥中吸取营 养,印外求印,开辟了篆刻的新天 地。其写意花卉,笔墨酣畅,色彩浓 丽,为上海画派的先驱。 <br>在各体书法中,他擅长楷书。他 曾在信中说:“弟于书仅能作正书, 篆刻多率,隶则多懈,草本不擅长, 行书亦未学过,仅能稿书而已。然生 平因学篆始能隶,学隶始能为正书, 取法乎上,仅能乎中,此甘苦自知 之。”可见他对楷书还是比较自信 的。有人评其楷书为“颜底魏面”, 不无道理。 <br>这副《五月五日楷书轴》,书分 四行,每行九字,末行只书裴元新 言,不署名款,钤一方印,当为中年 之作。观其笔力雄浑,已无时俗学颜 的圆熟习气;而用笔方圆兼施,既有 《张猛龙碑》果敢之力,又有《郑文 公碑》大家之象。结体方扁宽博,左右 舒展,疏密适宜,宽而不散,坚而不 拘。其中如“采”、“群”等字的长 撇,锋杪微翘,隶意甚浓; 又如 “月”、“集”、“谓”等字的趯 法,万毫齐力,深得郑道昭笔意。再 如“谓”、“面”、“襞”等字,横 画多,分间密,则又似从邓石如隶书 变化而来。通篇四平八稳而姿态自 出,决不板滞。尽管单字重点往往左 右欹侧,但却得到了整体上的平衡。 这种平衡,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 的,因而呈现出一种宛转流丽的气 象。<p align="center"><img align="absmiddle" width="284" height="622" src="/CRFDPIC/R201003048/R201003048.0466.1[2e30c2251511].png"/></p> <br>赵之谦在清末碑学界的成新比较 突出。他用魏碑的笔法写行草书的确 有所创获。虽然也有不足之处,但如 康有为所言: “今天下多言北碑,而 尽为靡靡之音, 则㧑叔之罪也。 ” (《广艺舟双楫》)则又太过,其实 他的创新精神及其实践都很值得称 颂。康有为所说的“靡靡之音”主要 是因为后人不善于挹取赵氏之长,反 将赵氏不足之处加以恶性发展,对 此,赵氏是不应任其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