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源>详情

阿帕克和卓麻扎

明末清初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著名首领阿帕克和卓及其家族的陵园。亦称“哈兹拉特麻扎”(即“尊者之墓”),俗称“和卓坟”。因清末民初讹传葬有清乾隆皇帝的维吾尔族妃子“香妃”(即容妃),故又称“香妃墓”。在喀什市东北郊的雅格都。始建于1670年,最初埋葬的是阿帕克和卓之父和卓玉素甫,建筑规模不大。后被黑山派信徒焚毁。1694年,阿帕克和卓耗费数万两白银,动用数万名民工进行重建,历时半年建成。翌年,阿帕克和卓被暴动群众杀死后,也埋葬在其父坟旁。因阿帕克和卓地位和声誉显赫,故麻扎此后即以“阿帕克和卓麻扎”称名于世。后其家族成员均葬于此。清朝统一新疆后,清政府下令予以保护。1811年扩建时,墓室由圆形改建为方形,并增建了大门楼。1874年,浩罕入侵者阿古柏下令进行改建和扩建,按照中亚麻扎的式样改建了墓室,增建了大清真寺、教经堂等。扩建后的主要建筑有墓室、清真寺(4座)、教经堂、门楼(2座)、管理人员住房、水房等。各部分自成一体,建筑风格各异,但又相互辉映,组成一个布局合理、完整精美的建筑群。墓室为建筑群体之主体建筑,位于陵园东侧,属阿拉伯式建筑。底部略呈正方形,宽35米,纵深29米,上部为直径17米的巨大穹窿。通高26米。四隅各有一座半嵌入墙中的圆柱形邦克楼,内有阶梯可供登临。穹窿下是宽敞的墓室,里面排列着阿帕克和卓家族5代72座(现存58座)拱形坟墓。麻扎通体以苍绿间以蓝、黄等色琉璃砖贴面,巍峨宏丽,庄严肃穆,充满浓厚的宗教气氛。伊德贾依大清真寺在陵园西端。礼拜大殿平面呈凹形,正殿和左、右侧殿间以拱形门洞相互连通,顶部形成19个缓斜的圆屋顶,全部用砖建造。大殿长廊由3排70余根雕花木柱支撑密肋式顶棚,顶端以小拼木构件相衔接,全部以木料建造。该寺建筑形式和风格独特,在中国伊斯兰教建筑中较为鲜见。院内沟渠纵横,广植各种树木花草,门前一池清水,景色清幽。该麻扎在新疆和中亚都享有盛名,是新疆规模最大的伊斯兰教建筑。新中国成立前,该麻扎占有土地16000余亩,房屋500余间,以及店铺、水磨、果园等大量宗教寺产。有谢赫、阿訇等教职和管理人员40余人。1948年,麻扎主体建筑墓室毁于地震。1956年该麻扎被列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政府出资按1874年的式样予以重建。后又进行修葺,现面目一新。